笔趣阁 > 做夢(google魷魚君) > 第十三章 陸州修法道(七)

第十三章 陸州修法道(七)


伍志仁好像沒聽到他說什麼,沒有重覆昨天的說教,只是在前面帶路,直入書房,才示意伍志思繼續解釋。

        「兵力、後勤等各方面,沒有一項滿足出兵的要求。我明白為什麼必須出兵,但如果不改變這種情況,出兵的結果只怕會比不出兵更糟。」

        這些情況,伍志仁早已想過,嗯一聲,等弟弟繼續解釋。伍志思踱了兩步說︰「不過我今早想到一個辦法,這個辦法要多謝大哥。大哥之前提拔了幾個南洋人、崑崙奴升官不是?只要在這些人之中,抽選幾個能忠勇做事,讓他們領著族人出去征戰,莫說愛州、驩州,走到更遠亦不是問題。」

        這時代不是沒有僱傭兵,只不過沒有僱傭兵這個專用名詞。唐朝喜歡唯才是用,更新、推行科舉制就是為了不問出身。唐朝在軍事亦同樣唯才是用,朝中有數之不盡的外族軍將受命唐皇,就是不在乎人種、出生,提拔各種才能出色的將領勇武征戰、開疆拓土,才能建立北達貝爾加湖,南至義安、河靜的廣大版圖。因此,伍志思組成僱傭兵團的計策並不驚天地、泣鬼神,相比唐朝的區別只不過是大量使用南洋人、崑崙奴組成軍伍,這一種早在周朝已不敢再組建的奴隸軍。

        組建僱傭軍,直接外派遠方征戰,這種成本低廉、風險低又有大利的事,誰會不感興趣?伍志仁已經坐下來問︰「小虎有沒有詳細計劃?」

        「只有一眉目,詳情還要在州會上引證一番。」雖然安海沒有明確的分工、架構,沒有像現代國家那種明確的體制、規章,不過州會常客們,都有自己接觸比較多的領域,例如水軍出身又是伍家舊僕的費澤,海港、海灣、海軍等事就交給他,其他人並不會隨便伸手進去,這種分工狀態算是一種默契。所以,若果有什麼政策、決定涉及多方面,州會就是一個可供討論決策可能性的地方。

        「且說出來推考一下。」伍志仁急著要聽,自然無有不可,而且一起參詳,得著絕對比一個人關門亂想要好得多。伍志思走到書房的一邊,指著掛著的交州地圖,開始慢慢講解︰「我們現在有兩個潛藏的敵人,第一是交州,第二是土匪。交州強,土匪弱,同時交州有形,土匪無形…所以兩者有一個共同點,我們只能主守,不能主攻。換句話,調動原有的兵力出征,弱者更弱,不可行。在安海征兵同樣不行,不說人人當兵會影響稅收,如果安海的軍兵在外有事,救與不救都是一個難題。救,安海更弱;不救,軍心民心難以維持…僱傭南洋人、崑崙奴出戰一不損安海稅基,二不怕戰事糜爛…」

        「好了好了,這種說辭留給州會。小虎你就直說。」

        「或征或買三四千人,其中二千多人交由可信之人帶領出征。不走陸路而走海路,改裝海船運兵運糧,高調出兵愛州、驩州,引人注目。同時,以出兵平亂為借口,其餘的僱傭兵加上小部份安海軍兵出駐海防,修起城防工事。」

        「在海防修建城防,不出三天,交州城裡人人都知道。」

        「出兵在外,無論是主是客,一兩個軍營、城寨總不能少,只要規模不大,總有應對言辭。只要讓交州一開始按兵不動,軍營變成軍寨、木寨變成石寨,不過是需要一些時日、手段。況且交州事變之後,沒有一些時日,新任節度使不敢隨便動刀槍。」

        借機拿下海防,聽起來有劉邦暗渡陳倉,拿下關西的感覺,其實並不同等。海防遠遠沒有關西重要,同理,交州亦不會因為一個海防,就如項羽一樣,想把劉邦殺之後快。海防山少地多,易攻難守,不過它有三條大河,可通往交州城。若交州城想要出兵嶺南沿海諸路,首選就是這些大河。佔了它對安海作用不大,因為它不主攻,而是主守,派兵守著一個易攻難守的地方,無疑是一個負擔。

        但正正是這種負擔不能放過,情況如同明朝在東北平原之上建塞修堡,明明是一種極大的負擔,卻守了兩百多年。當明朝一放棄那些平原的要塞寨堡,滿族就追至山海關,並在盛京建號稱帝、置百官,最後更借著崇禎身死的機會,一舉滅了那個四處燒殺搶掠的驛卒軍馬,自命承前明江山的正朔。

        將海防等同東北平原的重要,當然是有點誇張失實,不過同樣相比明朝要弱小得多的安海,不可能像明朝一樣不怕失去一城一村,甚至一個州一個郡,因為安海的世界、格局只有這種程度。

        在州會之前,伍志思特意走到港口,打聽海商所有南洋人、崑崙奴的價錢、數量、質素。安海港口每天都有海商到港,一半海船都有做販賣奴僕的生意,正宗的崑崙奴由於絲路衰退,人數極少,更不要說白人。所以海船販賣的人,一般是南洋的假崑崙奴。真假崑崙奴可以從膚色、高矮等分辨,又以壯健程度最好辨認,因為能穿洲過海,經過幾個月的船程或者經年累月的路程,最後到達安海的人,身體承受過無數病痛,自然最是健壯。

        五代十國沒有像歐美那種專業販賣人口的海商,海商只不過是做香料、絲綢等生意時,順路做一點崑崙奴的生意。沒有捕奴隊、沒有奴隸船、沒有奴隸經濟,反而令伍志思非常頭痛。歐美的奴隸船,一艘船載有幾百奴隸,由非洲直到美洲、歐洲,數量難以統計。組建一支幾千奴隸的軍團,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兩三天的事。但路過安海的海商一艘船少則兩三人,多則六七人,沒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可能組成四千人的軍團。

        「陳東家,一個月內可送來六七百人?」東家是伍志思借用明清出現的說法。明清之前,土匪、商賈、官民都叫當家,當家一詞用得泛濫,聽著不習慣就換了一種說法。或者是安海州會、*上的用詞,這種稱謂很快就傳遍安海的海商。

        「校尉,要有這種貨色,沒有兩個月不行。」作為一個久戰商場的商賈,特別是一個走遍天下、見多識廣的海商,禮數不差一分,但絕對沒有如無知平民般畏官。天下間有千千萬萬的校尉,有惡有善,有真有假,陳東家都見識過。又試過借著外表老邁,在各地避開不少跪拜場面。原本覺得跪拜不是什麼,但胡椅胡凳流傳之後,就是硬生生低人一等。人老了就少了能屈能伸的毅力,也更重視名聲、體面。但要反抗,老人自問沒有精力,所以安海開立之初公開不須跪官,陳東家就想過要搬家到安海長居,可惜它位於廣州與交州之間,是一塊險地。

        「陳東家你有兩艘海船,一艘載來一二百人不是什麼問題吧?」

        「一般貨色載內百來人自然不是問題,但校尉你要的是好貨色。這種貨色千裡挑一,不是處處可見。」

        伍志思回想起現代南洋,也符合陳東家的形容,便跳過這個問題,問︰「你可以兩個月送來七百人?」

        「以鄙號的實力自然不能,這是加上幾家相好的同行,才勉強而成。」和氣生財是多數商賈的行事態度,特別在同鄉、親友之間互相幫助的事不少。既然交情如此深,又一起做過不少買賣,不說能知根究底,但可以估算出對方的大致實力。

        有陳東家的解說,伍志思大致預料到其他海商的情況。經過唐末黃巢的亂民活動,大海商絕跡中國,現在有兩三艘海船的商賈寶號,就稱之為大。要想這些大海商能夠獨力承起這次買賣,確實是強人所難。既然如此,必須重新再想一個方法,可以聯合他們的力量,為安海謀取最大利益。

        一個投標分包方案就在州會上正式出世。投標、分包,都不是新鮮事,相近的事物很多,但集合起來組成一個項目就是一種創新,伍志思得意地想。

        以五千僱傭兵為一個總數,平均分開五十份,用明標的方式價低者得,容許投得者重覆再投,一人最多得標三次。合約必須在限時一個月又十日內完成,才能收到安海交滙的尾款。

        簡明有利的方案,稍加解釋就得到安海州會的支持,如往常一樣,決議在第二天就刊在報紙及貼在官署門前的公佈欄上,引來海商、平民圍觀、談論,取代之前的民變、兵變而成為最新熱話。

        「陳東家,聽說你昨天跟小校尉暢談半天,不知道有什麼消息?」

        看著交情不深不淺的同行,陳東家要顧存體面,想了想言辭,應付地說︰「昨天校尉來要崑崙奴,一開口就要七八百人,還說貨色只要夠好,價錢好議。可惜家小業微,左拆右借也是接不下。」

        話一說完,陳東家不再留戀這份還有一半的早茶,起身回房。避開有人不要臉地詢問,意圖在他與校尉的對話之中,刮下一絲有用的資料。同時,回房也是要好好合算一下,究竟這標要怎樣投。四十多歲的年紀,已經超過古代的平均年齡,若是看化了,早已經金盤洗手,講求安老享受。陳東家卻依然天南地北四處走,說了不習慣安樂的生活是假的,對錢的渴求才是真。

        七天之後,安海如約公開投標,放出五千人的投標合約,不但震動了海商界,更傳到交州城及漢王的耳邊。只不過伍志仁早在決議之後,便派急腳拿著奏報,通報漢王安海組軍事宜,並且乞求糧錢支援。有了事前交待,漢王的多疑性格發作起來也不會太傷安海。相反,交州城開始關注安海這座小城,同時又嘲笑伍家把這種機要密事都公開,果然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投標的另一個結果,卻是伍志思沒有預料過。為了投標之餘拿到好價錢,海商開始分為多個集團,還有些小海商為了贏得一標而聯合起來。既然利益可以合作,同理,可以預見這些集團會在將來為了利益而互相攻伐。也許壟斷法等經濟法要提早出場,安海再次創下歷史的先河。

        僱傭兵一事由投標完成一半,餘下一半就是伍志思、吳衡要造新船,是為了出兵而建造的運兵、運糧船。投標合約之後,有不少海商想要造船、修船,造船業繁榮之下,船匠只能擠出時間去書院講課,設計新船這種事自然不可能參與,只能給予一點意見。

        沒有舊學左右,沒有足夠時間,反而對新船的設計有所幫助。面臨困難又沒有前人指點,加上一點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時會創出新景象,如同歐洲因為勞力不足而引發工業革命。

        鐵製龍骨、前矮後高,打通三層船倉的巨型貨倉,全部都是伍志思抄襲現代大型貨船而來的設計,只不過因為技術不足而令設計有點異樣。因為沒有鍋爐機,風帆不能除外,但又要避開船頭附近的起重機,船帆少了兩片。作為替代,兩個大輪在船尾附近左右各一,以人力推動。

        另一艘運兵船的設計要簡單得多,沒有起重機佔據船帆的位置,不需要巨大的貨倉,又不需要客房設備。船上劃出一塊塊空間,讓將士拉起吊床就是睡房,一個浴室,一個餐廳,一個廚房,一個倉庫,一個個廁所,還有一片船員的生活區。

        兩個人的研究,分工方法是各自研究自己的事項,有初稿或定稿之後交給對方評論。雖然說新船是州會交給兩人負責,不過交戰在即,大型弩、投石機等遠程武器的研究不能放下,所以吳衡負責武器,伍志思負責載具。當吳衡看到新船的設計,鐵製龍骨沒有引起他的興趣,伍志思以前就設計過這種鐵製船,浴室才是他提問的地方︰「海上缺水,拿珍貴的水來洗澡…另外,你要怎樣儲存大量的水?」伍志思按著吳衡的意見,迅速改掉不少設計。然後到他要評價吳衡的新弩。

        「用一個絞盤就可以為大弩上箭,不錯!一般*能不能用同樣用這種絞盤?上箭速度最少可以快近一倍。」

        一句簡單的話,令吳衡造出了仿似神臂弩的新弩。快速的上弦、射程遠又單兵可用。唯一缺點是設計精細,對各式配件的呎吋大小有高要求。不是之前為了研究方便、數值統一,伍家大力推動安海使用十進制的新規新尺,新弩一定笨重很多。

        縱使有條件做出新弩,加上要保密及時間匆忙,成品率很低。到了海商陸續交貨取款,兩艘由舊船、破船翻新改造的運兵船完工,開始試驗伍志思稱之為補給船的一天,新弩一共只造出五把。

        「先試用起重機來起貨落貨。」伍志思在一處偏遠的岸邊指揮,身邊還有吳衡。工人聽到校尉的指示,各種搖旗、吆喝聲開始響起,一件仿似現代貨櫃慢慢由地上吊起,差不多半小時,才放到船倉內。在場的工人看來,塞滿各種重物的貨櫃一一放進船倉,船沒有一絲下沉的迹象,已經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但伍志思直到貨櫃放回地上,才完全放鬆,放出賞格,並請在場各人喝兩杯酒。

        在回城的馬車上,吳衡問︰「幾天後就要出兵,還會試航?」

        「不會,秉承中國傳統的不科學精神,試航會連同出征連一起。」

        用了幾千貫價錢買來的人馬,未經多少訓練,就要抽選二千多人分派出外征戰,加上一些基本的刀劍、甲箭,就是萬貫的成本。若不是因為戰爭紅利,各行各業都有不少得益,令安海官署有稅款幫補,兵役、徭役、雜稅等未必不會重現。


  (https://www.shengyanxs.com/read/14614/46012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engyanxs.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engya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