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风云史(小谢哥哥) > 第54章:复社

第54章:复社


“同时,微臣估计现今金银铜钱存量不会超过80000万两,流通的白银黄金铜钱绝不会超过20000万两,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大明宝钞的发行量,保守估计也是正常货币需求量的十倍,二十倍比较正常,同时,白银黄金铜钱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货币需求。

        微臣每年只发行300万两,到了总额3000万两时,就不再发行了,微臣的纸币难以伪造,尤其是纸张,只有微臣能够造的出来。

        因此只要朝廷保证流通,自由兑换金属货币,可以缴税,在保证3000万两的前提下,是可取的增加财政的一种办法。”

        此时在崇祯皇帝眼里只有钱和钱,不过3000万两在他心里已经是太少而已,便点头满口答应道:“你的要求,朕全满足你,那朕的要求呢?6000万两,你看如何?”

        卞为鸾还能说什么呢?只能无语,看来人都是贪得无厌的,有了3000万就想着6000万,只好劝说崇祯皇帝:“皇上难道忘了大明宝钞的教训?超额发行钞票,只能带来无穷的害处,6000万也可以,微臣就不敢担保了,也许这6000万不过值白银1000万两,陛下反而少了2000万两可以‘花’的钱,而且朝廷的信用再次破产,天下人也不敢再次相信朝廷的钞票了,结果只会更加糟糕,也许这6000万就会不断贬值,600万,60万甚至像大明宝钞一样只值6万两白银,皇上自己可以决断。”

        崇祯皇帝一时没有想到超额发行只会令自己可以使唤的钱更少,听了卞为鸾的解释,只能心疼另外的3000万两了。不过少于3000万两的话,一定要掏空卞为鸾的腰包,搜查每一个口袋,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卞为鸾不得不在崇祯皇帝面前旦旦起誓,接下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崇祯皇帝龙颜大悦,索‘性’给卞为鸾送几个不要钱的人情,赐其母一品诰命,几个夫人三品诰命。

        今日之争,起于‘门’户,‘门’户起于东林。‘门’户是小规模的结党,结党是大规模的‘门’户。‘门’户是小团体,结党是大组织。

        且不说‘门’户和党派中的成员个人流品如何,光就‘门’户和结党的形式来看,确实不是好现象。因为明朝是依靠道德统治的,这就要求道德统一,而道德是‘抽’象的和不可分割,很容易引起争执。

        崇祯皇帝在打击‘门’户和结党这个问题上一点也不含糊,一上台,就让魏党入土,搞定之后,又让东林靠边,用无党派的孤臣为心腹。所谓知两党各以‘私’意相攻,不‘欲’偏任,故政fu大僚俱用攻东林者,而言路则东林居多。

        崇祯皇帝原以为周延儒和温体仁是孤臣,实际上温体仁是而周延儒不是。

        东南结党成风与科举制度有关:科举考试要做文章,文章写得好就会踏入仕途,踏入仕途就要参与政争,参与政争就要党同伐异;另一方面,文章做得好的就会名声大著,名声大著就会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交’流切磋,‘交’流切磋多了就会‘交’很多朋友,朋友多了就容易形成圈子。党同伐异与朋友圈子一结合,就成为大规模的结党,无论在朝在野都能对朝政施加影响。这是文人结党的路线图。

        朝廷一点也不糊涂,对于文人结党的这种趋势早就心知肚明,并有所提防,万历七年‘春’正月戊辰,诏毁天下书院。

        万历七年,正是张居正当政时期,打击结党,不仅是万历、天启、崇祯等昏君的行为,圣明如张居正也毫不手软,以圣旨的形式强令拆除书院。

        一直到南明,东林党和反东林党两党的相互提防也影响了危难关头的团结一致和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得明朝失去了保持半壁江山的最后希望。以至于明朝全国人民当了三百年的亡国奴。

        伴随着朝堂上气候变化而来的,崇祯新政犹如一股‘春’风,民间的文人社团在这个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日子里纷纷破土而出。此时东林党的名声已经也不好了,复社就取代了东林党在田野的地位。

        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他生于富家,但是身份不好,是婢‘女’所生,因此张溥童年时受到家族的歧视,于是他转而发奋读书。

        张溥在学术上颇有成就,编述三千余卷,著有《七录斋集》,真正让他成名的不是学术,而是在组织活动上的成就。在组织活动方面,张溥是另一个顾宪成,他是这个时代的无冕之王。

        泰昌元年,张溥结‘交’同里张采,其后,张溥又结‘交’东南名士杜麟徵、夏允彝、陈子龙、宋徵璧以及名宿钱谦益、黄道周等人。

        天启四年,张溥和张采在苏州成立了应社,宗旨是以文会友,兼议朝政,事实上前半句以文会友只是形式,后半句兼议朝政才是目的。

        崇祯二年,二张在吴江召开复社成立大会,尹山大会。此次大会在应社的基础上,将松江几社,苏州羽朋社、匡社,浙西闻社、庄社,浙东超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昆阳云簪社,武林读书社,山左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黄州质社等合并成为复社,以应社成员为骨干。

        张溥亲自制定复社章程和入社誓词,在组织上,每个县都有一名负责人,同时将各社文集汇编成《国表》一书,会员实行实名制,每个社友的名字都列入《国表》中。

        复社社员遍及各省,党羽半天下,仅有姓名可考的就有三千零二十五人,复社声势震动朝野,张溥的名望也与日俱增。

        复社具备现代政党政治的雏形,俨然是一个在野党,而张溥和张采分别是党主席和副主席。复社取代了名声狼籍的东林党,它和东林党的‘性’质是一样的,其领导人和骨干人物与前东林党人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说复社是另一个东林党,也可以说复社是东林党的继承者,其势力在地方比东林党有过之而无不及。


  (https://www.shengyanxs.com/read/25965/59195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engyanxs.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engyanxs.com